在UW唸書有項資源不得不利用的就是圖書館,HBR的文章無限暢飲外(絕對不是免費下載,學費全包了),圖書館之間的館際交流方便,幾乎大部份的書的借得到,最近在消化的書目是Hammond等三位哈佛教授所著的Smart Choices
這是本有關決策的書籍,用輕鬆的文筆將決策過程系統化,帶給一般讀者,Amazon的書籍分類business life,加上作者商學院的背景,分類在財經商業叢書也是很合理的範圍。
此外,這也是一本學術導向的書籍,扣除作者背景不提,第五章與第六章是從HBR的文章直接移植過來,第十章更是從知名文獻The Hidden Traps in Decision Making中轉載。學術風味濃厚。
但是在台灣的中譯本《bye bye 猶豫先生》,商周出版,書系分在"遊戲工作坊系列",博客來的書籍分類是: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學各論 > 思考/思維。本書的關鍵字是「決策」,但是這兩個字被放在副標題,對搜尋而言是極度不利的位置。
書名叫作你不要猶豫,事實上,作者在第4章Alternative中指出猶豫一個很好的技巧:Deferring a decision can provide you with additional time to better understand a decision problem...... 書名和書籍內容唱反調,實在很糟糕。
封面設計更別提了,你看了想買嗎?書店人員看了會想要平面展示嗎?恐怕三天就被打入back list.
從書名/書系/書籍分類/封面設計,一整個混亂失調
書籍推薦的文案也走味,先來看看原文書的推薦文案:
Have you ever hired someone only to regret your decision two months later? Or looked at your financial portfolio and wondered why you bought the stocks you did? (舉例刻意與商業結合) In Smart Choices, authors John S. Hammond, Ralph L. Keeney, and Howard Raiffa take the guesswork out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offer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aking the right choice.(Process / Approach等等是學術味濃厚的用字定位,學者大名完整列出) Most of us have problems making decisions, because we've never learned how.
再來瞧瞧商周的文案:
我到底應不應該念大學?該念哪一所?該選什麼系? (到底是要唸大學還是研究所?目標讀者是學生?)
我該從事哪一行?什麼樣的工作適合我? (目標讀者上班族?)
該不該現在就結婚,還是再晚一點?要有小孩嗎?如果想要有孩子,什麼時候生比較好?要生幾個? (怎麼不追加一句生男的還生女的好?目標讀者是未婚女性?)
住在什麼地方好?該不該換個大一點的房子?我能為自己的社區做些什麼?
我應該雇用什麼樣的員工?我該對自己的公司提出什麼樣的行銷策略? (總算連結上了)
我正感到空虛。是該換工作了?還是該重回校園進修? (第一句話可以免了吧?你很空虛,我還很寂寞咧!)
該如何運用畢生的積蓄投資?什麼時後該退休?退休後能做些什麼? (你的讀者到底是誰?怎麼一下唸書一下結婚生子一下退休!?)
碰到必須做重大抉擇的時候,你是怎麼下決定的呢?丟銅板、求神問卜,還是乾脆放著不管,讓時間來決定一切。
在面臨抉擇的不安、疑惑、猶豫、沮喪、困窘與失落中,你是可以做一些什麼來消除自己的無助的。 (做什麼?買這本書嗎?還是看場電影比較痛快?)
雖然中譯本是1999年的出版品,也許當時商業書籍還沒有很主流,編輯想要將這本書籍硬拗成很平易近人的讀物,但是這實在是大大詆毀三位學者的地位及文章的嚴謹性,一來可惜,二來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並未在台灣打出特別的口碑,這本在Amazon關鍵字用decision making進行搜尋,可是會是第一本出現著作(也是我發現這本書的原因),中譯後居然落得這步田地,實在讓人難過。